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灰暗时刻?
早晨闹钟响起,却情绪低落,不想面对新的一天;
想完成一件简单的事,竟失去了动力,感觉无比疲惫、沉重;
脑子里充斥着消极想法,好像一只黑狗紧紧跟随,无论是好言相劝,还是大声呵斥,怎样都摆脱不掉,反而黏得更紧。
如果你有这种感受,那你可能正在经历抑郁。
但请别绝望。斯坦福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汪瞻结合多年治疗实践,在《拥抱那只黑狗》中给出了“解忧”之法:与其拼命搏斗,不如学会与它共处。
他讲到,当抑郁袭来,人如同坠入深渊,在痛苦中挣扎,而疗“郁”的过程或许遍布荆棘,但勇敢走过来的人,都看到了希望的亮光。
当你被沉重围困时,不妨翻开《拥抱那只黑狗》这本书。读懂了,你便能明白,经历过的风雨,不过是旅途中别样的风景,而黎明永远在前方。
展开剩余85%1.亲爱的,你并不孤独
当你在深夜独自承受抑郁痛苦时,请相信,你并不是孤单一人。在这世界的其他角落,还有无数人经历着相似的挣扎。
汪瞻分享了几位抑郁康复者的经历,他们背景各异:
有学生从普通高中转入国际学校,难以适应变化,情绪沮丧;
有孩子在中学时期遭受校园霸凌,一味压抑自己、贬低自己;
想申请海外博士的学生,碰上疫情打乱计划,又遭遇失恋,痛苦自抑;
从事法律的香港精英,时而严重自闭不想见人,时而陷入躁狂拼命社交。
看到这些案例,你会发现,抑郁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,没有谁是“异类”。
书中给出了一个数据。
《2022年国民抑郁蓝皮书》指出,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感到抑郁,诱因包括情绪压力、亲子关系、职业发展等。而且,重度抑郁群体正出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。
青年作家任可在北京一家医院确诊抑郁症后,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绝望,她不禁自问:“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?”
父母的不解让她更难受:“以前哪有这些说法?你就是太矫情、太脆弱。”
她郁郁寡欢,好友以为她遭遇了可怕的大事,了解情况后却松了一口气:
“你知道吗?我们清华校医院开得最多的,除了消炎药就是抗抑郁药物了。”
听到这话,她突然释然了。
意识到还有很多人饱受困扰,她在康复后组建了互助社群,让困境中的人们感受到温暖、被理解。
生活从来不易,工作压力、人际琐事、感情困扰,常常让人透不过气。如果你感觉撑不下去时,请给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间。
要知道,在这条治愈的路上,你从来都不是独行者。总有人愿意为你点亮一盏灯,陪你到天亮。
2. 那些反复纠缠的念头,该放下了
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案例。
一位女士因女儿发育迟缓,四处求医。
当她从某位“半仙”那儿得知,是因为孩子的生辰八字不好,便陷入了深深的罪疚感。
各种想法反复折磨着她:
“当初坚持顺产是不是错了?”
“如果选择剖腹产,女儿会不会更健康?”
“万一真是我的决定害了孩子,她将来该如何是好?”
可越想,脑子越乱,不仅找不到解决办法,连照顾女儿的精力都被这些思绪影响了。
直到坐在心理咨询室,她才崩溃痛哭:“这些想法让我越来越抑郁,根本控制不住……”
有心理学研究表明,在遇到问题时,那些经常反复咀嚼负面经历的人,往往沉浸其中难以抽身。长此以往,就容易诱发抑郁。
对此,汪瞻提出了“冗思”这一概念:当人们试图通过反复思考来摆脱不快经历时,却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。
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,不妨试试作者建议的这三个步骤。
第一,当发现自己又在重复无意义思考时,提醒自己“我又陷入冗思了”;
第二,给自己设定一个“烦恼时间”,比如每天固定10分钟来,时间一到就果断喊停;
第三,不去想“为什么我这么倒霉”,转而去想下一步的行动方案“我可以找谁提供支持?”“解决这些问题,我需要学习哪些技能?”
思维向前流动了,就不会在原地淤积成潭。
3. 最深的爱,请留给很累的自己
你是一个习惯苛责自己的人吗?
目标定下了,便容不得半点懈怠;身体疲惫了,强撑着继续奋斗;情绪崩溃了,嫌弃自己太脆弱。
拼命审判、约束、惩罚自己,生怕有什么瑕疵,却从没有意识到,最需要被温柔以待的人,其实就是你自己。
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身为优秀员工的雷利,最近竟然厌恶起自己的工作。
每次撰写项目计划书,他的抑郁都会发作。最近,情况已经演变成刚交完这一份,他就忍不住担心起下一份。
明明他的计划书在同事和客户眼里近乎完美,总能将会议决议清晰落地,丰厚的奖金也一次次证明他的实力。
但是,雷利却给自己提出了异常高的标准。如果方案没能一次通过,或者甲方稍有疑虑,他就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:“我是个废物”、“我根本不够专业”。
总想着要把计划书做到无可挑剔,以至于现在迟迟写不出来,懊恼了好几个周,还犯了偏头痛,身体也越来越乏力。
前行路上,太多人忘记了自我关怀。
那个被你忽略的“自己”,早已疲惫不堪,却一声不吭,还想着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将你推向更好的远方。
但你却忘了,它也会累,会难过,会想被维护。
最深的爱,请先留给自己。向前冲刺固然重要,但适当停下脚步休憩片刻,疲劳的自我也会焕发生机。
4.认知重塑,放弃那些僵化思维
书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真正的灾难还未降临,僵化思维却遭已让它在脑中开始预演。”
汪瞻在多数来访者身上,都看到了这样的认知模式:
一是灾难化思维。来访者常将小事放大为灾难性后果,比如抑郁发作时躲在家中,想着“再这样下去,我的人生彻底没希望了”。
二是绝对化思维。他们执着于“必须”“应该”等绝对标准。比如,“我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。”“我努力了就应该取得好成绩。”
三是片面化思维。他们过度关注小概率事件,为那万分之一的风险整日忧心忡忡。
看到太多人被固有的观念牢牢束缚,汪瞻提出了“认知重塑”的解决方案:改变僵化的惯性思考方式,习得更为理性的情绪反应。
比如,你曾有过这样的想法:“没考进好单位,人生要完蛋了。”
这个声音如此笃定、残酷,但此时,请用温和的声音询问自己:“很多人都没考进好单位,他们都没有出路吗?”
接着,找出真实客观的证据,给思维加一个“但是”:“但是我以前的同学们干啥的都有,他们现在过得也很好。”
这样做了,你会发现,心态只在转念间。
不必因为一时的阴霾,就否定全部的人生。
写在最后
一路走来,汪瞻见到了太多在灰暗中摸索的灵魂。
他们痛苦不堪、挣扎已久,但最终都找到了疗“郁”之路。
有人通过专业治疗走出困局,有人在亲友陪伴下渐渐康复,更有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治愈了自己。
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经历抑郁,不要感到羞耻,更不要责备自己。冬日的树木看似枯萎静止,根系却在蓄积力量,静待春天的到来。
那些让你流泪的过往,终将成为照亮自己的力量。
点个在看,愿你的心绪,如破晓时分的微光,渐渐温暖,将阴霾驱散。
发布于:上海市网上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